教育发展研究院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基础教育 教育发展研究院 正文

质疑问难促成长 整合拓展谱新章——首届“罗山·塘河缘”高峰教育论坛暨瓯海区第八届课改论坛小学数学专场活动

来源: 编辑: 时间:2019-05-09 浏览:

 为了加强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联系,有效推动温州大学与瓯海区校地合作项目。2019年5月9日,首届“罗山·塘河缘”高峰教育论坛暨瓯海区第八届课改论坛小学数学专场活动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温州附属学校隆重举行。这是继去年首届“罗山·塘河缘”高峰教育论坛“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专场、“初中科学”专场和今年“小学语文”专场后的又一盛宴。来自全市内外500余人参加了活动。本次活动由温州大学、瓯海教育局主办,温大基础教育发展中心、瓯海教师发展中心承办,北京外国语大学温州附属学校协办。活动聚焦“核心问题”引领下的小学数学整合课和拓展课的探索,诊断探索之路上的瓶颈问题。



篇章一:群英荟萃 领航课改

上午的活动在北外温州附属学校的科普儿童剧《酷蚁安特》中拉开了帷幕,一群欢快的小蚂蚁们虽小但很团结、分工明确,正如今天的活动。本场论坛由温州大学教师培养基地主任、温大基础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蒋金崇教授主持,特邀瓯海区教育局局长金朝辉、温大基础教育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朱照满、北京教育学院初等教育学院院长刘加霞教授、瓯海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李玉宇、海盐县教育研训中心副主任特级教师顾志能、瓯海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黄德杰、北京外国语大学温州附属学校校长黄海、温州市小学数学研训员雷子东、温州市教师教育院数学师训员王炜、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章勤琼博士、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特级教师金丽芳、瓯海区特级教师季迅群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了开幕式。



活动伊始,朱照满主任介绍了温州大学与瓯海教育局“4+2校地合作”项目,并强调温州大学在教师教育方面作出持续贡献,温州大学为更好地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于2018年5月创办温大基础教育发展中心,举办罗山.塘河缘高峰教育论坛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依托温大、立足瓯海、面向全市,打造高端的教师教育培训基地,与瓯海深度合作。“罗山.塘河缘”高峰教育论坛从2018年底开办以来,至今已有四、五场,场场爆满,这种大规模的联合在我市教育界尚属首次,每次邀请的专家都由省内外知名学者、省内特级教师与学科名师、市内外教坛新锐组成,覆盖基础教育全学科的教育论坛,为瓯海区和全市基础教育各学科老师提供最好的学习机会,提高温大在基础教育中的影响力,也为温州地区学科教师提供高层次的优质培训资源。

此外,黄海校长代表承办学校方致欢迎词,介绍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温州附属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并对本次活动给予了厚望。



篇章二:专家引领 砥志研思

开幕式后,瓯海区小学数学研修团队为大家呈现了近几年来他们在“核心问题引领下整合课和拓展课”的研修成果。首先由温州市教坛中坚谢胜微老师对本次活动作了主题解读——《从研教到研学》,谢老师从“核心问题”“研学”等两个关键词入手——从立足儿童立场,凸显数学本质 ;抓住核心问题,提升数学思维;聚焦深度学习,培养核心素养等3层面展开。谢胜微老师的解读引发了在座教师对“数学学习力”的思考。

接着,温州市教坛新秀陈亮老师为我们呈现了精彩纷呈的整合课例——《最大公因数》。陈亮老师将《最大公因数》概念课与《最大公因数解决问题》两课进行有机整合。课上,陈老师引导学生大胆提问,将学生提出的有效问题,归结为三类:1.什么是最大公因数?2.怎么求最大公因数?3.学习最大公因数有什么作用?整堂课对核心问题进行抽丝剥茧,层层递进地去解决。通过整合,学生于问题的解决中感悟最大公因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了学习最大公因数的必要性,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整堂课,学生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通过找问题解决方法以及与特殊数据的认知冲突中加深了对《最大公因数》的理解与认知,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最后,温州市教坛中坚金海跃老师作《基于核心问题引领的拓展课思考与实践》的专题发言。金老师带领大家回顾了近几年来瓯海数学研修团队在拓展课的探索之路,交流了瓯海区实验小学在数学拓展课内容开发上的经验:1.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2.不脱离知识本质,3.着眼学生能力需求,弥补课本空白。此外对拓展课程实施方面,金老师建议老师们聚焦问题,指向思维:通过问题驱动,引发学生高阶思考;通过大量活动助力学生数学学习经验增长;通过交流思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最后,金老师通过大量课例分析,真实反映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思考,提出“加减从来不是一道简单的计算题”,高屋建瓴,于细微处见真意。

上午活动的压轴戏是刘加霞教授针对活动做了专题报告《数学素养本位的好活动(问题)分析》。刘教授首先充分肯定了瓯海小学数学项目研修团队近几年的研修成效,在肯定《最大公因数》这节课的同时,提出两点建议:要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既要暴露学生的正确想法也要暴露学生的错误想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环节可以调整数据和生活情境。接着,刘教授结合大量的案例、设计告诉我们如何设计“数学素养本位的好活动(问题)”。好活动是基于数学素养本位的,好活动是有价值的,好活动是有挑战性的。刘教授的报告引领我们瓯海小数人继续探索之路。上午虽然已过十二点,但与会的老师享受着刘教授的思想大餐,意犹未尽。



篇章三:课堂示范 魅力四射

下午的活动在季迅群和顾志能两位特级教师的精彩课堂演绎中开始了。

首先,季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四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她从前测练习入手,复习了关于轴对称图形是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基于几何直觉的认知,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引领学生观察、对比、想象、操作,发现对称点的特征,接着巧借三个挑战活动:想象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找一找A点的对称点;根据对称轴,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学生自由定对称轴并画出另一半。让学生深刻体会了无论图形怎么变,对称轴怎么变,只要找到关键点就能连成线画出面(另一半),从而使学生经历了对轴对称图形基于几何直觉的认知到借助元素描述对称图形的特征的学习过程。季老师基于诊断展开教学的课堂特色在这节课上完美呈现。



接着,顾老师和三年级的孩子们为大家带来了《年月日》一课,这是一节真正以“核心问题”引领下展开的课堂。顾老师带领学生复习了有关时分秒的知识后直接揭示课题,在了解了学生“关于年月日你听说过什么”的认知起点后,顾老师引导学生提问“关于年月日你还有什么疑惑?”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闸门被打开,纷纷提出“平年和闰年怎么分辨?一天真的是24小时吗?为什么每个月的天数不一样?为什么一年是十二个月不是十一个月或十个月?为什么一年有365天或是366天?为什么叫年月日?”等一系列有数学价值的好问题。接着在释疑环节,顾老师巧妙利用数学史的资料和视频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解决。最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顾老师的课堂让学生真正发声,问学交融,真正实现了从学生的需要展开教学,这是以学为本以生为本的课堂。

两位特级教师的课堂,都带给与会老师们引领示范,继续思考,继续探索。



 

篇章四:专家汇聚 思想交锋

一睹特级教师精彩的课堂风采后,与会的专家们齐聚舞台进行了精彩的沙龙研讨。

章勤琼博士针对教材《轴对称图形》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教材安排小学阶段有两次学习机会,使得孩子们经历了从二年级对轴对称图形的整体感觉的认识到四年级对元素的理性的认识的转变,这个矛盾应该如何来处理?

刘加霞教授认为孩子们对轴对称图形是有自己的直觉、审美和本能的。不管是从整体的认知还是到对元素的认知,一定要基于孩子们的几何直觉去学习。课堂中可以大胆地设计一个任务,让孩子真正的基于自己的几何直觉和数学审美去完成任务,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去提炼本节课对对称点的特征和性质的认知。

《轴对称图形》是以学生的前测为本节课活动起点,请问前测为什么选择等腰梯形和平行四边形这两个图形?季迅群老师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要经历从概念到性质到技能,其中技能很简单,但是从概念到性质的感悟却很难。在前测中发现学生画等腰梯形的对称轴基本正确,而在判断平行四边形的对称性却错误很多,画出的对称轴类型也较多。

王炜老师针对第一节课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前测的图形过于简单,影响了学生从整体感知到对元素认知的变化需求。王老师提出教师要注重数学本质的教学,轴对称图形的本质属性有两个:①对称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②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请问基于《轴对称图形》这节课,应该如何落实“大问题大环节大活动”呢?雷子东老师认为坚持数学教学要“大问题大环节大活动”,但是前提是一定要基于学生真实的学习学情。而本节课从学生的前测中,可以发现学生在画轴对称图形时都不是从对称点开始的,都是凭自己的直觉来画的,所以设计一个大环节让学生去画,想法很美好,但是还是需要教师一定的引导。

数学课都是要追求秩序、追求规律、追求规则的,但《年月日》这一节太奇怪,这是一节非典型的课,如何取舍?顾志能老师提出在课堂上应该突出关注学生,要捕捉到学生真正的问题,尽可能贴近学生思维而行。通过前测搜集数据来发现学生的许多问题,然后课堂上在课始或课中暴露学生的问题,而这类问题是要聚焦于教学重难点,体现了一个“学为中心”的生本课堂。那么如何让学生提好问题呢?这跟老师提供的材料是紧密相关,即引问材料。引问材料需要精心地去创设,才能使学生提问不会太偏、太乱、太散,使得学生的问题更好的聚焦。

从原来的小学特级教师,到现在从事大学的教学工作,是否有不一样的感受?金丽芳老师提出了自己的两个想法。1.如何聚焦一节课核心问题?她认为核心问题的聚焦应该结合要考虑学生对这节课的困惑和问题。2.核心问题有谁提出?《年月日》这节课对上面两个问题进行了解答。顾老师的这节课使学生的问题真正的发生,把数学史巧妙地融入了数学教育,并充分利用。



雷子东老师提出我们老师应该要从顾特的这节课中学习以下三点:1.要让学生提真实的问题;2.常识课要上出数学味,用数学的眼光去理解这些常识。3.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继续研究。

王炜老师认为开放性的课堂中学生提了很多问题后,老师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引导归类,不能放任学生自由地漫谈。今天顾老师在讲年月日知识地来龙去脉,不是知识地传播,而是让孩子提出建设性地意见。

最后,瓯海区小学数学研训员张荷洁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她提出数学的教学可以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把握好数学学习的本质;数学的课堂应该是学生需要什么,老师教什么。专家们的引领给了我们很多教学启示:好问题要体现数学本质;好问题要有趣好玩;好问题要注重合作探究;好问题要有思维的挑战性......

本次活动是一次高规模、纯公益的学术交流活动,这里有名师经典课堂教学展示,有新锐教师活动课堂绽放,有权威专家学术观点报告,有特级教师精彩的课堂演绎,本次论坛小学数学专场不仅为瓯海区小学数学如何更敏锐地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变革、更优化数学教学层面做了引领,并提供给在场温州市内外的小学数学老师们一个新的思路,将继续进行核心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探索和实践,再探索、再实践,更有效加强了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联系,为基础教育教师培训提升质量,有效推动高校与地方校地教育合作。

 


Copyright © 温州大学地方合作处(继续教育处) 地址:温州高教园区 E-mail:dfhz@wzu.edu.cn